阿爾及利亞國旗

阿爾及利亞國旗
國家 阿爾及利亞
人口 46,814,308 (2024)
面積 (Km²) 2,381,740
大陸 非洲
表情符號 🇩🇿
  hex rgb
#006633 0, 102, 51
#FFFFFF 255, 255, 255
#D21034 210, 16, 52

阿爾及利亞國旗於 1962 年 7 月 3 日獨立後正式採用,由兩條大小相等的垂直條紋組成:綠色和白色,國旗中央有一條紅色新月和一顆星。

阿爾及利亞國旗的意義

  • 綠色條紋象徵伊斯蘭教,是繁榮與和平的象徵。綠色通常與先知穆罕默德和伊斯蘭天堂有關,綠色被描述為象徵生命、自然和重生的顏色。旗幟上使用綠色表示伊斯蘭教是文化和國家身分的核心;
  • 白色在伊斯蘭學中常與純潔、和平、靈性和天真的概念聯繫在一起。考慮到旗幟的主要訊息,即伊斯蘭教,在宗教背景下詮釋白色是恰當的,因為白色與靈性、啟示和神光有關;
  • 紅色的新月和五角星代表傳統的伊斯蘭象徵,其中新月與保護有關,而五角星則與伊斯蘭的五大支柱有關。

伊斯蘭教的五大支柱是每個穆斯林的基本原則和義務。它們構成宗教的基礎,並為正義的生活指明方向。這些支柱及其意義如下:

  1. 信仰的見證(Shahada) - 認同獨一的真主阿拉及其使者穆罕默德。這是伊斯蘭教的基本真理,它決定了宗教歸屬和精神意識;
  2. 禱告 (Salat) - 回教徒每天必做的五次禱告,建立與真主的聯繫,並促進靈性的發展;
  3. 施捨 (Zakat) - 對收入和財產徵收的強制性稅項,本應分配給有需要的社區成員,但在許多國家已成為國家的常規稅項。這個過程應該可以強化社區,並喚醒重要的特質,例如慈悲和憐憫;
  4. 斷食 (Saum, Sawm) 是一年一度在聖齋月(Ramadan)進行的斷食,是淨化靈魂、自律和提高靈性意識的一種方式。根據伊斯蘭曆法,齋月為期 29 天或 30 天,每天從黎明開始,到日落後結束。齋戒的精髓是為期一個月,白天完全禁食、禁酒、禁煙和禁親密,日落之後則解除所有禁令;
  5. 朝覲 (Hajj) 是到聖城麥加朝覲的義務,如果健康允許,每個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朝覲一次。它象徵穆斯林民族的團結(阿拉伯語:أمة - 全球穆斯林社群,因對真主的共同信仰和遵守伊斯蘭教原則而聯合起來)和在真主面前的平等。

阿爾及利亞國旗的歷史

阿爾及利亞最早的殖民者是腓尼基人,他們在公元前 12 世紀左右沿著海岸建立了貿易殖民地。最著名的腓尼基城市之一是Icosium,現代阿爾及利亞即位於其上。16 世紀,特別是 1492 年格拉納達酋長國(Granada Emirate)戰敗後,西班牙試圖擴張其在北非的領土。1510 年,西班牙人奪取了阿爾及利亞沿岸幾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港口,包括奧蘭、阿爾及爾和貝哈伊亞。在這段期間,西班牙人建立了他們的堡壘(所謂的 「presidios」),以控制沿海地區,並保護他們免受海盜和奧托曼人的侵襲。然而,1516 年,由 Khair-ud-Din 領導的 Barbarossa 兄弟攻佔了阿爾及爾城,並驅逐了西班牙人。1518 年,阿爾及利亞成為奧圖曼帝國的一部分,奧圖曼在該地區的統治由此正式開始,並持續了三個多世紀。在此期間,鄂圖曼帝國的象徵被使用,包括帶有黃色新月的紅旗。

西班牙帝國的旗幟和奧斯曼阿爾及利亞的旗幟

1830 年,法國征服了阿爾及利亞,並在接下來的 132 年間取得了這些領土的殖民統治者地位。在佔領期間,阿爾及利亞正式併歸法國,法國的三色旗成為其領土上的權力象徵。然而,殖民統治導致當地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後來形成了民族解放運動。

法國國旗 1830-1962

1945 年 5 月 8 日,塞提夫市發生起義,後來蔓延到其他地區,如蓋爾馬 (Guelma) 和克爾拉塔 (Kherrata),成千上萬對法國殖民當局不滿的阿爾及利亞人走上街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擊敗納粹主義的鼓舞下,阿爾及利亞人希望法國履行承諾,給予他們更大的自治權。這個時期的國旗是橫向的白綠雙色,旗面有紅色指針、新月、六角星和阿拉伯語銘文 「Allahu Akbar」(「真主至偉」)。然而,和平抗議很快升級為暴力衝突,示威者遭到法國軍隊的殘暴鎮壓,約有 45,000 名阿爾及利亞人被殺害。這次事件大大震撼了民眾,也顯示和平抗議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塞提夫阿爾及利亞起義的旗幟

因此,1954 年出現了一個新的組織,即民族解放陣線 (FLN),倡議阿爾及利亞獨立,並在面對更積極和暴力的抵抗時採取行動。民族解放阵线的旗帜包括绿色和白色,上面有红色的新月和星星,成为抵抗的象征,将人们团结在独立的思想周围。它在獨立戰爭(1954-1962 年)期間被積極使用。在這個版本的旗幟標準化並成為目前的官方旗幟之前,有許多不同的變體在使用中 - 象徵意義沒有改變,但它的大小和位置改變了。

阿爾及利亞國旗 1930-1963

衝突始於 1954 年 11 月 1 日,當時民族解放陣線 (FLN) 組織了一連 70 次恐怖襲擊,稱為「紅色圖桑」(Toussaint Rouge)。戰爭引發了法國的政治危機,第四共和國垮台,戴高樂領導的第五共和國成立。逐漸地,法國社會開始反對戰爭,美國等主要盟友也拒絕在國際上支持法國。1960年,由於阿爾及利亞的群眾示威,聯合國通過了一項有關獨立權利的決議。1962 年 3 月,《埃維安協議》(Evian Accords)簽署,其中規定停火、就獨立進行全民公決,如果得到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批准,法國將予以承認。1962 年 7 月 1 日,阿爾及利亞舉行全民公決,99.72% 的人口投票贊成獨立。

目標達成了,但代價巨大:超過 400,000 名阿爾及利亞人死亡,其中包括 16,000 名平民和 13,000 名失蹤者。戰爭結束時,約 90 萬名法裔阿爾及利亞人 (Pied-Noirs) 移居法國,數以千計的 Harkis (與法國軍隊合作的阿爾及利亞穆斯林) 失去保護,導致相當多的人被殺,但也有一些人成功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