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國旗的旗面以對角方式分成黃色和橙色兩部分。中間是黑白相間的神龍 Druk(拉丁文 druk - 雷龍)。
不丹國旗的旗面以對角方式分成黃色和橙色兩部分。中間是黑白相間的神龍 Druk(拉丁文 druk - 雷龍)。
龍曾經是綠色的,但現在變成了白色,表示不丹各民族的純潔和忠誠。
不丹的國徽也具有象徵意義:一朵蓮花上中央的雙鑽石閃電(「Dorje」)由兩條龍圍繞,表示世俗與宗教力量的和諧。蓮花象徵純潔,閃電象徵和諧,而上面的寶石則表示絕對的權力。
不丹國旗的設計創造於 20 世紀,以悠久的傳統為基礎。它的特色是不丹神話中的雷龍 Druk 的形象。第一版國旗於 1949 年推出。它在黃色和紅色的背景上描繪了綠色的龍。
1956 年,不丹人對國旗進行了修改,以配合印度國旗的大小。顏色也發生了變化 - 紅色被橙色取代,自 1969 年起,現代國旗一直使用橙色。帶有綠色輪廓的白龍被黑白相間的對應物所取代。這面旗幟伴隨著君主周遊全國。當君主與他的團隊旅行時,每十匹馬的馬鞍上都會插上這面旗幟。每當他停下來時,不丹國旗就會展開。這兩種版本的國旗象徵了不丹的文化遺產,以及與古老傳統和宗教的緊密聯繫。
1971 年,不丹推出了現代國旗,但確切的創立日期不詳。在 1960 年代之前,不丹與世界隔絕,但隨著 1971 年加入聯合國,不丹需要一面國旗。1969 年,不丹採用了新的國旗設計,以提高其視覺吸引力。此外,還制定了統一國旗尺寸的規則和升旗行為守則,並於 1972 年獲得不丹國民大會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