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鮮國旗於 1948 年 9 月 8 日採用,由藍、紅、藍三條條紋組成,其中紅色條紋佔據國旗的大部分,包括中央偏左的白底紅星。紅色條紋與兩條藍色條紋之間也有細長的白色條紋分隔。
北朝鮮國旗於 1948 年 9 月 8 日採用,由藍、紅、藍三條條紋組成,其中紅色條紋佔據國旗的大部分,包括中央偏左的白底紅星。紅色條紋與兩條藍色條紋之間也有細長的白色條紋分隔。
不過,這是國旗的現代意義,與創立時的意義有些不同:
顏色比例為 6 (藍)、2 (白)、17 (紅)。
北朝鮮國旗的演變標誌著從傳統的韓國符號到受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影響的形象的過渡,反映了該國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轉變。
最初,從 1946 年到 1948 年,整個朝鮮半島都使用體現了傳統韓國價值觀的 Taegeukgi 旗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隨後分裂,由於需要明確的國家象徵,於是在 1948 年採用了目前的北韓國旗。
憑藉其獨特的設計,這面新國旗標誌著脫離了傳統元素,更接近於受蘇聯影響的社會主義圖像。1992 年,紅星被擴大,旗幟設計自此保持不變,強調所選符號的持久性以及北韓對其建國原則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