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國旗的正式名稱為 Taegeukgi。它於 1948 年 7 月 12 日獲得批准,由白色底色、中央的紅藍色太極圈和四個黑色卦象(統稱為 gonggongamri)組成,每個卦象分佈在旗幟的四角。
南韓國旗的正式名稱為 Taegeukgi。它於 1948 年 7 月 12 日獲得批准,由白色底色、中央的紅藍色太極圈和四個黑色卦象(統稱為 gonggongamri)組成,每個卦象分佈在旗幟的四角。
透過秉持太極的精神與意義,人們努力達成團結與統一,並為地球的幸福與和平做出貢獻。
1949 年 10 月 15 日才正式出現 Taegeukgi。韓國國旗的生產始於 1882 年韓美條約簽署後,當時韓國決定採用自己的國旗。有關這次儀式所選用的第一面旗幟的資料並沒有保存下來,但根據 Park Young-hyo 的記錄,1882 年 9 月,他製作了一面有四個卦圖和一個太極圈的旗幟。1883 年 3 月 6 日,高宗皇帝正式宣布韓國國旗為國旗。其後,頒布了國旗樣式指南。1948 年,大韓民國成立後,需要統一國旗。國旗修正委員會成立,並出版了國旗製作手冊。除此之外,還通過了一系列國旗管理條例,如《大韓民國國旗法》、《關於適用該法的法令》、《國旗升起、管理和宣傳條例》等。
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統治期間,所使用的太極旗在方向、大小和符號排列上都與現代不同。解放之後,在 1945-1948 年間,中央元素旋轉了 90 度。1946-1949 年間的國旗,陰陽符號加大,卦線加長。這些年來,卦象的位置不斷改變,直到 1949 年才獲得最終位置。1997 年,藍色的色調改為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