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國旗由黑、黃、紅三條垂直條紋按適當順序組成。這三種顏色鮮明清晰,沒有額外的符號或標誌。國旗的長寬比通常為 13:15,但也可視情況使用其他格式。條紋的寬度相同,可確保完美對稱。簡潔的設計使其成為比利時國家容易辨認的象徵。
比利時國旗由黑、黃、紅三條垂直條紋按適當順序組成。這三種顏色鮮明清晰,沒有額外的符號或標誌。國旗的長寬比通常為 13:15,但也可視情況使用其他格式。條紋的寬度相同,可確保完美對稱。簡潔的設計使其成為比利時國家容易辨認的象徵。
這三種顏色不僅代表比利時的歷史區域,也代表比利時的基本價值觀:在多樣性中保持團結、面對挑戰堅持不懈、致力於自由和民主。因此,這面國旗不斷提醒人們,比利時擁有豐富而複雜的歷史,並發展成為一個引以為傲的主權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些顏色出現在比利時某些地區的紋章中,但國旗本身並不偏向任何特定地區。相反,它是一個統一的象徵,慶祝比利時不同文化和身份的和諧共存。
比利時國旗的歷史與比利時國家的形成和獨立密切相關。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830 年的比利時革命,那場革命使比利時脫離荷蘭王國獨立。
在革命的最初幾天,即 1830 年 8 月,一面紅、黃、黑三色的旗幟在布魯塞爾按適當的順序升起。這些顏色水平排列,靈感來自 1789 年布拉邦特革命的旗幟,當時的旗幟顏色相同,但順序略有不同,即紅、黑、黃。然而,這種風格很快就變為垂直格式,與法國國旗相似,但採用比利時的顏色。
顏色本身源自布拉班特公國的徽章,徽章描繪了一頭黑底金黃色的獅子,獅爪和獅舌為紅色。這些顏色被採用作為革命和獨立的象徵。
1831年1月23日,具有黑、黃、紅三色垂直條紋的現代版國旗正式獲得批准。從那時起,儘管該國政局不穩,語言關係緊張,但國旗一直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