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亞的國旗為紅、白、藍三色,配以國徽。國旗的長寬比例為一比二。國旗的顏色依下列順序排列 (由上至下):白色、藍色、紅色。每種顏色佔旗幟寬度的三分之一。國徽在旗幟上的中心點應覆蓋旗幟長度 1/4 的點,以及白色和藍色的交點。徽章上半部的星星進入白色領域,下半部進入藍色領域。徽章的高度應為旗幟寬度的 1/3,或等於旗幟三色之一的寬度。
斯洛文尼亞的國旗為紅、白、藍三色,配以國徽。國旗的長寬比例為一比二。國旗的顏色依下列順序排列 (由上至下):白色、藍色、紅色。每種顏色佔旗幟寬度的三分之一。國徽在旗幟上的中心點應覆蓋旗幟長度 1/4 的點,以及白色和藍色的交點。徽章上半部的星星進入白色領域,下半部進入藍色領域。徽章的高度應為旗幟寬度的 1/3,或等於旗幟三色之一的寬度。
斯洛文尼亞的國徽是一個盾牌的形式,盾牌上有一個白色的特里格拉夫山圖像,特里格拉夫山是斯洛文尼亞的最高峰,也是斯洛文尼亞民族的象徵之一,盾牌的背景是藍色的。特里格拉夫山下方有兩條藍色波浪線,象徵斯洛文尼亞的海洋和河流。特里格拉夫山上方是三顆金色的六角星,呈三角形向下延伸,取自塞爾耶伯爵的紋章。他們是現代斯洛文尼亞領土上最重要的貴族家族。徽章的作者是雕刻家 Marko Pogačnik,他在 1991 年的斯洛文尼亞新徽章選拔公開競賽中獲勝。徽章的左右兩側均有紅色輪廓,因此斯洛文尼亞三色徽章的三種顏色均有出現:
三顆星的金黃色也保留了歷史上卡尼奧拉州(Land of Carniola)旗幟的記憶,被認為是三色旗的前身。
1848 年 4 月 7 日,由自由民族主義活動人士和詩人 Lovro Toman 領導的一群學生在 Ljubljana 升起了第一面斯洛文尼亞國旗。儘管德國強烈反對,奧地利當局仍將其採納為卡尼奧拉的官方旗幟。奧地利政府通常會在整個帝國內壓制非德國的標誌,但這次的區域認可是個例外。
奧地利中央政府擔心三色以上的旗幟可能會激起起義,因此下令地區旗幟和帝國旗幟各限為兩色。因此,當卡尼奧蘭的三色--白色、藍色和紅色--被正式採納為斯洛文尼亞聯盟的象徵時,斯洛文尼亞人民非常高興。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某個時期,斯洛文尼亞三色在重要性上取代了所有其他國家的象徵。
即使在斯洛文尼亞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並採用頂部為藍色的國旗之後,這面色彩鮮豔的國旗仍然很容易辨認。雖然它被法西斯政府禁止使用,使用者也受到懲罰,但在戰爭期間,被意大利征服的朱利安行軍的斯洛文尼亞人仍在使用它。斯洛文尼亞的國徽由 Marko Poganik 設計,在國家宣佈脫離南斯拉夫後正式採用。1991 年 6 月 27 日,在對新共和國的國徽進行多個月的討論後,選定了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