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國旗於 1978 年 11 月 30 日獲得通過,由藍色背景和四顆五角星組成,四顆五角星共同組成一個菱形,象徵聯邦的四個主要州。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國旗於 1978 年 11 月 30 日獲得通過,由藍色背景和四顆五角星組成,四顆五角星共同組成一個菱形,象徵聯邦的四個主要州。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FSM) 是太平洋上的一群島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由四個半自治的島國組成 - 雅浦、丘克、波納佩和科斯雷 - 共有 607 個島嶼和首都帕利基爾(在波納佩島上)。
1525 年,葡萄牙水手首次來到雅浦和烏利提島。後來,由於 1565 年西班牙的遠征,密克羅尼西亞成為西班牙帝國的一部分。該領土包括加羅林群島,受西班牙殖民管理當局的管轄,但對這些偏遠群島的實際控制卻微乎其微。這些島嶼沒有獨立的國旗,使用西班牙國旗,即紅黃三色。
美西戰爭後,西班牙失去了對許多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於 1899 年以 2,500 萬比塞塔的價格將加羅林群島(包括今天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領土)出售給德意志帝國,但關島除外,該島成為美國的領土。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統治期間,使用德意志帝國的國旗,國旗由黑、白、紅三色橫條和白色圓盤內的黑鷹組成。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統治主要著重於天然資源的利用,即椰干(椰漿)和基礎設施的開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奪取了加羅林群島,後來於 1920 年獲得國際聯盟的正式授權,管理該群島。在此期間,日本海軍旗成為密克羅尼西亞領土的官方象徵。旗幟由一個白色的底座和一個位於較靠近旗桿的紅色太陽組成,並從太陽放射出 16 道光芒。日本當時專注於發展農業、漁業和主要的致富方法 - 開採椰干。在 15 年內,日本大幅增加在島上的存在: 原住民有 40,000 人,而重新定居的日本人則超過 100,000 人。日本的佔領是殘酷的,當地人經常被強迫勞動。除了開採天然資源外,日本還利用該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也是美國在 1945 年進行轟炸和採取軍事行動的原因之一。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失去了對密克羅尼西亞的控制,該領土由美國控制,因此從 45 年到 47 年間,官方旗幟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當時的國旗由 48 顆星組成,在藍色的坎特領域上有 13 條紅白條紋。
1947 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由美國管理,但由聯合國主持。該托管領地的官方旗幟是 1947 年採用的聯合國旗幟,由淺藍色領域和白色符號組成:兩個象徵和平的橄欖樹枝環繞著描繪各大洲的地球投影。
1960-1962 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使用由 50 顆星星組成的現代美國國旗。這是因為密克羅尼西亞作為太平洋群島託管領土的一部分,仍然在美國的行政控制之下。
1962 年,太平洋群島托管領地 (TTPI) 設立了獨立的旗幟。太平洋群島托管領地的旗幟以藍色為底色,中央有六顆白色的星星,呈圓形排列。這些星星象徵信託領土的六個行政區: 馬紹爾群島、帛琉、雅浦、丘克、波納佩和馬里亞納斯。這面旗幟一直使用到托管領土解散為止,當時每個地區都開始獲得自己的自治權,並創造自己的國家標誌。
1978 年 7 月,四個前托管領地 - 丘克 (Chuuk)、雅浦 (Yap)、波納佩 (Pohnpei) 和科斯雷 (Kosrae) - 的居民根據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FSM) 憲法投票成立聯邦。1979 年 5 月 10 日,這些前地區成為聯邦的州,並最終通過了各自的州憲法。1982年10月與美國簽訂《自由聯盟條約》(COFA),並於1986年11月生效。2004年更新了與美國的條約,允許密蘇里群島公民在美國生活、工作和旅遊,美國也被允許在密蘇里群島駐紮軍事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