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國旗於 1841 年 11 月 25 日採用,最近一次更換為目前的形式是在 2013 年 7 月 15 日。因此,國旗由紅、白、藍三種顏色按適當順序排列的橫條和國徽組成,國徽在國旗兩側有所不同。正面是一顆帶有枝條的黃星和 「巴拉圭共和國 」字樣,反面是一頭帶有弗里吉亞帽的獅子和 「和平與正義 」字樣。
巴拉圭國旗於 1841 年 11 月 25 日採用,最近一次更換為目前的形式是在 2013 年 7 月 15 日。因此,國旗由紅、白、藍三種顏色按適當順序排列的橫條和國徽組成,國徽在國旗兩側有所不同。正面是一顆帶有枝條的黃星和 「巴拉圭共和國 」字樣,反面是一頭帶有弗里吉亞帽的獅子和 「和平與正義 」字樣。
在史前的巴拉圭,土著人使用羽毛、鹿角等各種元素來識別自己的部落。在 1811 年的政治解放時期,升起了一面帶有白色六角星的藍色旗幟,這面旗幟不同於西班牙國旗,象徵著國家的獨立。這面旗幟在解放時期一直使用,成為巴拉圭第一面國徽的前身。
在 1811 年舉行的巴拉圭國會會議上,升起了一面由三條橫紋組成的旗幟:藍色和西班牙國旗的紅黃色。這面旗幟從 1811 年使用到 1812 年。
巴拉圭共和國的第一面國旗為紅、白、藍三色,沒有皇家紋章。這面旗幟於 1812 年 8 月 15 日升起,一直使用到 1826 年左右,後來被新的旗幟取代。
1826 年,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兰西亚博士 (Dr. Gaspar Rodriguez de Francia) 颁布特别法令,采用带有白色六角星的蓝色旗帜。然而,直到 1840 年,這面旗幟一直與另一面三色旗一起使用,因為許多駐軍都沒有適當的旗幟。其後,在 1842 年,頒布了單一面三色旗的法令,不允許懸掛其他旗幟。從那時起,三色旗就沒有改變過,現在仍以這種形式使用。唯一的變化涉及旗幟的比例和紋章,紋章被放置在中央的白色條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