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國旗由寬度相等的三條水平條紋(紅、白、黑)組成,左側邊緣(靠近旗桿處)延伸出一個綠色三角形。長寬比為 1:2,即寬度是長度的一半。三條條紋各佔旗幟高度的三分之一。綠色三角形的底邊等於旗幟的全寬,其頂點位於旗幟左邊三分之一長的位置。國旗的顏色符合泛非標準,但其排列方式和三角形創造出獨特的視覺形象,將蘇丹與擁有類似國旗的國家(如約旦國旗或伊拉克國旗)區別開來。
直到 1820 年代鄂圖曼-埃及殖民時期,現代蘇丹的領土由不同的王國、蘇丹國和部落組成,如庫什、梅羅、諾巴提亞、馬庫裏亞、阿洛迪亞、富士蘇丹國和達爾富爾蘇丹國。由於沒有單一的國家,現代意義上的旗幟(標準化的國家標誌)並不存在。反之,旗幟、宗教徽章和彩色布料被用來表示權威、宗教或軍事從屬關係。由於缺乏考古和書面資料,官方資訊相當有限。
19 世紀 20 年代初,鄂圖曼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 派軍隊南下征服蘇丹分散的部落。到 1824 年,他們攻佔了科爾多凡、森納爾和尼羅河流域,建立了土耳其-埃及蘇丹。鄂圖曼帝國的紅旗飄揚在這些土地上 - 一塊全紅色的布,中央有一條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這面旗幟被稱為鄂圖曼軍旗,象徵著伊斯坦布爾蘇丹的權力,但對蘇丹人而言,這面旗幟代表著帶來稅收和強迫勞動的外來者。1867 年,埃及獲得部分自治,穆罕默德-阿里推出了自己的旗幟,同樣是紅色,但有三個白色月牙,每個月牙上都有一個五角星,代表埃及、努比亞和蘇丹。這面旗幟飄揚在喀土穆和東戈拉的上空,但它的意義仍然遠離當地的傳統,只反映了開羅的野心。
但在 1881 年,反抗的火花爆發了。穆罕默德-艾哈邁德 (Muhammad Ahmad) 宣稱自己是馬赫迪 (Mahdi),領導了一場反抗土耳其-埃及壓迫的革命。他的追隨者馬赫德派(Mahdists)驅逐了埃及駐軍,建立了一個神權國家。馬赫德派的旗幟沒有單一的設計,但最著名的是獻給哈里發阿卜杜拉‧伊本‧穆罕默德(Abdullah ibn Muhammad)的黑色旗幟,用以招募巴格達拉(Baghdara)部落的士兵。這面全黑的旗幟代表宗教的純潔和信仰的奮鬥,提醒蘇丹人他們的力量。其他的旗幟則是白色,上面有阿拉伯文的銘文,通常是真主或馬赫迪的名字,以紅色或藍色條紋為框。這些橫幅在科爾多凡或烏姆杜爾曼的戰場上揮舞,是第一批挑戰外國人的當地標誌。到了 1885 年,當馬赫迪派征服喀土穆時,黑色和白色的旗幟取代了紅色的奧圖曼旗幟,但這種自由是短暫的。
1898 年,Horace Kitchener 領導的英埃軍隊在 Omdurman 戰役中擊敗了馬赫德派。1899 年 1 月 19 日,英國和埃及共同統治的英埃共管政體正式宣告成立。蘇丹失去了自己的國旗,兩面外國國旗在其上空飄揚。英國的聯合夾克(Union Jack)是一塊藍布,上面有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紅白十字,象徵倫敦的帝國權力。埃及國旗則發生了變化:1914 年以前,埃及國旗是一塊紅布,上面有一條白色新月和一顆星星;1914 年到 1923 年,埃及國旗是紅布,上面有三條新月和三顆星星;1923 年以後,埃及國旗是綠布,上面有一條白色新月和三顆星星,代表埃及、努比亞和蘇丹。1900 年,蘇丹總督獲得了他自己的旗幟 - 聯合騎士旗幟 (Union Jack),旗幟中央是一個白色的圓盤,上面刻有金色的「GOVERNOR GENERAL OF THE SUDAN」字樣,圓盤的邊框是一個綠色的月桂花環。
1924 年,由 Ali Abdel Latif 領導的白旗聯盟運動向殖民者挑戰。一面印有紅色「SUDAN」字樣的白旗飄揚在喀土穆和烏姆杜爾曼的街道上。這面旗幟簡單而強大,成為蘇丹團結的第一個真正象徵。英國人嚴厲鎮壓了抗議活動,但這面旗幟卻永遠印在了人們的記憶中,激發了他們的斗志。1953 年,當蘇丹已經瀕臨獨立時,同一面印有「SUDAN」的白色旗幟驕傲地代表蘇丹參加了 1955 年 4 月 18 日至 24 日在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
1956 年 1 月 1 日,蘇丹終於獲得自由。喀土穆用第一面國旗取代了英國聯合徽章和埃及綠旗。藍、黃、綠三條寬條紋以 1:2 的比例橫跨畫布。這面由詩人 Maki Sufi 設計的國旗,在細節上都經過深思熟慮,以團結多姿多彩的蘇丹人民。藍色讓人聯想到尼羅河,這條河就像一條活生生的動脈連接著南北方。黃色反映了北方的撒哈拉沙漠,以及生活在其嚴酷懷抱中的人民的韌性。綠色代表棉花和高粱生長的肥沃土地,帶著繁榮的希望。這面旗幟刻意保持中立,沒有任何宗教或部落符號,這樣無論是北方的穆斯林、南方的基督徒,還是眾多的部落,都不會覺得自己是局外人。1955 年 12 月 31 日,由 Mubarak Zarroug 擔任主席的眾議院決定,國旗首次懸掛在喀土穆的國會上空。這面旗幟作為統一的象徵一直飄揚到 1970 年。但和平是脆弱的:1955 年爆發的南北內戰給國旗蒙上了陰影。對於南方的許多人而言,這面旗幟仍然與阿拉伯的影響力有關。
1969 年 5 月 25 日,由 Haafar Nimeir 領導的軍事政變改變了蘇丹的命運。該國成為蘇丹民主共和國,新政府試圖在國家標誌中反映其意識形態 - 阿拉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1970 年 5 月 20 日,國家收到了至今仍在飄揚的國旗。這面旗幟由藝術家 Abdel Rahman Ahmed al-Jali 設計,由紅、白、黑三條橫紋組成,旗桿附近的左邊延伸出一個綠色三角形。旗幟的長寬比例仍為 1:2,但設計靈感卻來自 1952 年的埃及阿拉伯解放旗。它的泛非洲色彩強調阿拉伯人的身份,但這並不總能引起非阿拉伯群體的共鳴,尤其是在南部。在第二次內戰(1983-2005 年)期間,包括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udan People's Liberation Movement)在內的南部叛軍使用了自己的旗幟,拒絕將國旗視為北方統治的象徵。2005 年簽署《全面和平協定》後,南蘇丹於 2011 年獲得自治和獨立,並選擇了自己的國旗,旗幟上有黑色、紅色、綠色條紋,白色插入物、藍色三角形和金星。與此同時,蘇丹國旗保持不變,即使在動盪時期--推翻 Omar al-Bashir 的 2018-2019 年抗議和 2023 年開始的內戰--也懸掛在喀土穆上空。有趣的是,在 2018-2019 年的抗議活動中,一些示威者舉起了 1956 年的藍黃綠三色老國旗,認為這是在現代設計中失去的中立和統一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