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亞的現代國旗於 1964 年 6 月 30 日正式採用。在此之前,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於 1964 年 4 月 26 日統一,成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並以一面象徵新統一的旗幟取代兩個國家各自獨立的旗幟。坦桑尼亞國旗由一條黑色對角條紋組成,條紋上的黃色細線從左下角靠近旗桿的位置延伸至右上角。這條條紋將國旗分成兩個三角形:上方為綠色,下方為藍色。旗幟的比例為 2:3。
坦桑尼亞的現代國旗於 1964 年 6 月 30 日正式採用。在此之前,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於 1964 年 4 月 26 日統一,成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並以一面象徵新統一的旗幟取代兩個國家各自獨立的旗幟。坦桑尼亞國旗由一條黑色對角條紋組成,條紋上的黃色細線從左下角靠近旗桿的位置延伸至右上角。這條條紋將國旗分成兩個三角形:上方為綠色,下方為藍色。旗幟的比例為 2:3。
國旗本身的對角線設計結合了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兩國國旗的元素,前者的綠色和黑色源自坦噶尼喀,而後者則提供了藍色,象徵兩國的平等聯盟、共同的歷史和未來。
在歐洲殖民者來到之前,現代坦桑尼亞的領土是許多民族的家園。公元前 5 世紀,來自希臘、羅馬、腓尼基、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商人與當地人進行貨物貿易,海岸線因此成為貿易中心。1498 年,葡萄牙人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a Gama) 成為第一位抵達海岸的歐洲人,開放坦尚尼亞給歐洲探險家。16 世紀,葡萄牙征服了桑給巴爾,但在此期間,作為國家象徵的旗幟並未出現。
1885 年,該領土成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這一切都源於冒險家兼德國殖民協會創始人卡爾-彼得斯(Karl Peters)與當地領導人簽署協議,1885 年 3 月 3 日,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宣佈建立保護國。起初,德國東非公司(DOAG)負責貿易、咖啡和橡膠種植,以及鐵路建設。但苛刻的剝削激起了反抗,包括 1888-1889 年的 Abushiri 起義。1891 年,由於財政問題和公司無法鎮壓暴亂,德國政府直接控制了該地區,使其成為保護國。殖民地通過建設港口和種植園發展經濟,但鎮壓起義(如 1905-1907 年的 Maji-Maji 起義)卻付出了數以千計的生命代價。1916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佔領了大部分領土,1919 年,德國根據《凡爾賽條約》失去了這塊殖民地。從 1885 年到 1891 年,公司的旗幟是白色的,旗幟上有一個黑色的十字架,將旗幟分成四部分。左上角是一個紅色正方形,上面有五顆白色星星,排列成南十字星的形狀。白色象徵殖民地野心的純潔,黑色十字架 - 德國的力量,紅色正方形 - 勇敢,星星則表示殖民地位於南半球。
1891 年後,帝國三色旗成為官方旗幟 - 三條橫紋:黑、白、紅。黑色代表德意志的統一,白色代表帝國理想的純潔,紅色代表隨時準備戰鬥。自 1898 年起,總督們開始使用三色旗,白色條紋中央是紋章 - 白底黑獅子,有時還有棕櫚樹,象徵帝國的力量和非洲的自然。自 1893 年起,官方建築物都懸掛外交部的旗幟 - 三色旗,中央為白色圓盤和帝國之鷹,象徵國家權力。這些旗幟飄揚在達累斯薩拉姆的上空,但對當地人來說,它們是外國統治的標誌。
1919 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國際聯盟將坦噶尼喀交由英國托管。英國管理該領土直到 1961 年 12 月 9 日坦噶尼喀獨立為止。在 20 世紀 20 年代的委任管理初期,他們專注於道路、鐵路和種植園的建設,但卻讓當地人民處於殖民制度的陰影之下。1930 年代,第一批政治運動開始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 年坦噶尼喀成為聯合國托管領土,加強了自治的願望。1954 年,朱利爾斯-尼雷爾 (Julius Nyerere) 成立了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 (TANU),和平地帶領國家走向自由。1958-1960 年的選舉為獨立奠定了基礎,當時 TANU 贏得了壓倒性的支持。這段時期的國旗為英國藍旗或紅旗,左上角為藍色背景的聯合國傑克(Union Jack)。在靠近自由邊緣的右側,有一個白色圓盤,上面是長頸鹿的頭像,以自然的棕色和黃色為底色,而在藍旗上,長頸鹿的頭像是沒有白色圓盤的。藍色代表英國的海軍力量,聯合徽章代表英國的權威,而長頸鹿的頭象徵著坦噶尼喀獨特的自然環境,因為這些動物是非洲大草原的標誌,體現了優雅和遠見。該國旗於 1923 年正式推出,一直懸掛在達累斯薩拉姆的政府建築、學校和港口上空,直到獨立為止。
與此同時,1698 年,阿曼阿拉伯人從桑給巴爾將葡萄牙人趕走,奪取了要塞,使該島成為阿曼蘇丹國的一部分。桑給巴爾成為連接阿拉伯、印度和東非的香料、奴隸和象牙貿易中心。直到 1856 年,島上的繁榮歸功於海上航線和丁香種植園。國旗是一塊純紅色的布,是阿曼統治者的典型旗幟。紅色代表蘇丹的權力、軍事實力和商業力量,但並不反映斯瓦希里文化或非洲人口。
1856 年,蘇丹賽伊德-本-蘇丹(Sultan Said bin Sultan)逝世,分割了他的帝國。在 Majid bin Said 的統治下,桑給巴爾成為一個獨立的蘇丹國,控制了東非海岸的一部分。島上的經濟達到高峰,成為世界上丁香生產的領導者,奴隸貿易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國旗仍然是純紅色,就像阿曼的國旗一樣。1890 年,根據《赫利戈蘭-桑給巴爾協議》,桑給巴爾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失去了德國的大陸領土。蘇丹仍然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但英國控制了外交政策和貿易。1896 年,一場 38 分鐘的戰爭(史上最短的戰爭)鎮壓了 Khalid bin Bargash 奪取王位的企圖,鞏固了英國的統治。蘇丹國的國旗仍為純紅色。
1961 年 12 月 9 日,坦噶尼喀脫離英國獨立,成為該地區的先驅。那是一個充滿改革和希望的時代,在朱利爾斯-尼雷爾 (Julius Nyerere) 的領導下,這個國家正在建立一個新的未來。1963 年,坦噶尼喀宣布成立共和國,最終擺脫了君主制。獨立後的坦噶尼喀國旗由五條橫紋組成:綠色、黃色、黑色、黃色和綠色。綠色代表農業和茂盛的大自然,黑色代表坦噶尼喀人民,黃色代表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黃金和鑽石。
1963 年 12 月 10 日,桑給巴爾也脫離英國獨立,在蘇丹 Jamshid bin Abdullah 的領導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在 1964 年 1 月 12 日,非洲-希拉齊黨領導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宣佈成立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人民共和國。在君主制時期,國旗變成了紅色,中央有一個綠色的圓盤,圓盤上有兩朵金色的康乃馨。紅色保留了蘇丹國的傳統,綠色的圓盤代表自然和農業,康乃馨代表經濟上的驕傲,因為桑給巴爾在出口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革命之後,從 1964 年 1 月到 4 月,國旗改為由藍色、黑色和綠色條紋組成的橫向三色旗。藍色象徵印度洋,黑色象徵非洲人口,綠色象徵熱帶植被和農業。
1964 年 4 月 26 日,桑給巴爾與坦噶尼喀合併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朱利爾斯-尼雷爾(Julius Nyerere)和阿貝德-卡魯梅(Abeid Karume)領導的這個聯合體將經濟和政治力量聯合起來。1964 年 6 月 30 日,桑給巴爾採用了坦桑尼亞的國旗 - 上部三角形為綠色,下部三角形為藍色,兩者之間以黃色邊緣的黑色斜紋分隔。綠色代表農業和自然,藍色代表海洋和水資源,黑色代表坦桑尼亞人民,黃色代表黃金等礦產財富。對角線設計將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的顏色結合在一塊布料上,象徵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