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屬波利尼西亞國旗於 1984 年 11 月 23 日通過,並於 1985 年 12 月 4 日正式使用。法屬波利尼西亞國旗由三條橫紋組成:紅、白、紅,比例為 1:2:1。白色條紋中央為國家徽章。
法屬波利尼西亞國旗於 1984 年 11 月 23 日通過,並於 1985 年 12 月 4 日正式使用。法屬波利尼西亞國旗由三條橫紋組成:紅、白、紅,比例為 1:2:1。白色條紋中央為國家徽章。
奧地利的國旗由三條橫紋組成:紅色、白色和紅色,按適當的順序排列,沒有紋章等附加符號,因此非常簡單。該國旗於 1945 年正式通過,儘管其根源可追溯至 13 世紀。根據傳說,紅色象徵戰鬥中流的血,白色象徵純潔與和平。
黎巴嫩國旗由相同的顏色組成,只是條紋的寬度比例與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國旗相似,即 1:2:1,而奧地利的國旗則有相同的條紋。黎巴嫩國旗的中央也有一棵綠色的雪松樹,這是黎巴嫩的國家象徵。該國旗於 1943 年獲得批准,紅色象徵為自由而流的血,而白色條紋則代表和平。一般而言,這種對白色和紅色的詮釋是所有使用這兩種顏色的旗幟的典型詮釋,因此在此並沒有什麼值得驚奇的地方。
法屬波利尼西亞國旗的象徵意義已在上文提及,因此沒有必要重複。總體而言,奧地利、法屬玻里尼西亞和黎巴嫩都有相似的配色,不僅是他們,其實還有更多的國旗,例如拉脫維亞的國旗,但這三個是最相似、最適合比較的,但不要忘了,他們只是外表相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和對人民的意義。
法屬波利尼西亞最早與歐洲人接觸是在 18 世紀,但法國的正式存在直到 1842 年才開始,當時大溪地和周圍的島嶼成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三色旗也成為他們的官方旗幟。之後,在 1880 年,該領土被併吞,成為法國殖民帝國的一部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法屬波利尼西亞的所有領土仍然是殖民地。
1946 年,該領土的地位有所改變: 法屬波利尼西亞成為法國的海外領土。這讓當地政府有機會透過傳統符號取得自己的身份,並發展自治。最後,在 1984 年,法屬波利尼西亞採用了自己的國旗,在官方活動中與法國三色旗一同使用。這面旗幟於 1984 年 11 月 23 日通過,結合了紅色和白色的傳統顏色,以及反映波利尼西亞人文化和身份的徽章。